最新消息
          衛教-了解B型肝炎
        瀏覽人數: 1
        最新消息
          衛教-了解B型肝炎
        發表時間:2024-08-12

        B型肝炎是什麼?
        B型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肝臟細胞發炎生病,導致肝細胞損傷,B型肝炎病毒為一種DNA病毒,主要可分為adr、adw、ayr、ayw4種亞型,其中,adw型為國人最常罹患的B肝類型。
        過去台灣每5~6人就有1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,成人中,約有超過半數以上都感染過,其中約有15 ~ 20 % 的人是 B 型肝炎帶原者,而慢性 B 型肝炎 20 ~ 30 % 轉變成肝硬化或肝癌,
        B型肝炎轉變成肝癌為無 B 型肝炎者之 100 倍以上風險,後來受惠於B型肝炎疫苗政策與公衛推廣,全台B型肝炎帶原者已逐步減少至不足200萬。
        B型肝炎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,多數急性肝炎可在幾天或幾周後痊癒,當免疫系統無法對抗急性感染,發炎持續6個月後會發展成慢性肝炎,病毒可能一輩子待在患者體內,患者便終身帶原,
        部分病人會自身產生保護性的抗體,極少數的感染者會引發高死亡率的猛爆性肝炎。少數的成年病人,無法產生抗體就會轉為慢性帶原者,成人發展成慢性帶原者比例不足5%。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需要定期追蹤,
        可使用藥物來抑制病毒複製,避免讓長時間引起肝臟受損,引起慢性肝炎,而讓肝臟走向肝硬化、肝癌的悲劇

        B型肝炎傳染途徑:接觸傳染、垂直傳染
        1.母子傳染:垂直傳染,主要是B肝帶原者的母親,在生產時傳染給寶寶,是早年台灣B型肝炎氾濫的主因。
        2.接觸感染:就是一般常聽到的接觸傳染,健康的人接觸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,經由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被傳染,例如:打針、輸血、針灸、刺青、共用刮鬍刀、牙刷或不安全的性行為等都有機會造成感染。
        B型肝炎表面抗原可在體液及分泌液內被發現,但只有血液、精液及陰道分泌物具感染性。當有e抗原存在時,表示體內病毒濃度高具有高傳染力。傳染方式可經由周產期感染,
        與含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透過皮膚或黏膜進入體內而感染


        自己是否感染B型肝炎?
        B型肝炎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約為2個月,當進入人體的B型肝炎病毒量愈多時,潛伏期也就愈短。因為B型肝炎帶原者大部分都沒有症狀,若不去檢查的話,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型肝炎。
        若想確認自己是否罹患B型肝炎,可以透過檢查血液中相關抗原、抗體得知感染狀況:
        1.B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: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,則代表已感染B型肝炎,但沒有產生足量抗體,是B型肝炎帶原者。
        2.B型肝炎表面抗體(Anti-HBs):如果檢測結果呈陽性,則表示受檢者可能曾感染B型肝炎,之後體內產生足量抗體,或曾接受過B型肝炎疫苗注射而能產生具有免疫力的抗體。
        3.B型肝炎核心抗體(Anti-Hbc):如果核心抗體為陽性,表示受檢者曾經感染B型肝炎病毒;若表面抗原和抗體均為陰性,核心抗體呈現陽性,可能是低濃度帶原者或血中原有的表面抗體濃度降低,
        需持續追蹤:如果核心抗體、表面抗原和表面抗體三者均為陰性,則建議疫苗注射。


        如何預防B型肝炎?
        1.預防接觸感染:生活中,與B型肝炎帶原者相處要避免共用可能染上他人體液或血液的物品,例如:刮鬍刀、針頭、牙刷等,對刺青、針灸等等有可能接觸到血液的手術器具則需要妥善消毒,
        倘若不可避免要接觸大量病人的血液或體液時,必須做好防護措施,與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性行為時需注意安全措施,包括正確使用保險套、避免無套性交等。

        2.接種疫苗:透過接種疫苗來避免B肝病毒感染。1984年起,台灣全面施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,包括兒童及青少年都應接種,目前年輕族群,B型肝炎感染人數已顯著下降。
        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的時間是出生後3~5天接受B型肝炎疫苗第1劑,隔1個月後注射第2劑,滿6個月後打第3劑。若母親疑似帶原者,則小寶寶除要注射B型肝炎疫苗外,
        還必須於出生24小時內立即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,預防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。

        國民健康署從109年9月28日開始,為45-79歲的民眾(原住民是40-79歲)提供終身一次的免費B、C型肝炎篩檢。符合年齡條件的民眾可以多加利用,也可以通過個人體檢或民間團體提供的免費篩檢管道,
        來了解自己的B、C型肝炎感染情況。

        B型肝炎治療
        針對B型肝炎病毒的特性,目前治療慢性B型肝炎多採以下2種方式:
        1.口服抗病毒藥物:採用抗病毒藥物直接抑制人體中B型肝炎病毒複製,相關藥物包括干安能(Lamivudine)、貝樂克(Entecavir)等。
        2.注射藥物:使用兼具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兩種作用之藥物,如:α干擾素(IFN-α)。干擾素可降低病毒活性以抑制肝臟的發炎,降低日後發生肝硬化或或肝癌的風險。

       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資料顯示,只要依照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,約有1/3慢性B型肝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。
        B型肝炎帶原者應該好好注意身體,生活作息必須規律,注意飲食均衡,不喝酒不熬夜,避免引起慢性肝炎,最後甚至演變成肝癌。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,需要每隔半年到一年前往醫院進行檢查,
        在服用含有類固醇的藥物時也需多注意,遵循醫師處方用藥。

        相關建議檢驗項目:
        1.GOT (AST)、GPT (ALT):同時檢驗來評估肝臟細胞發炎指數與壞死程度。
        2.α-Fetoprotein(APF)胎兒蛋白:可應用在肝癌偵測
        3.B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:表面抗原是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,最早在血清中偵測到的指標;在急性B型肝炎病患,其表面抗原在血清中約6個月後消失,並產生表面抗原抗體。
        但若其持續存在1年以上且未產生表面抗原抗體,則稱為B型肝炎帶原者。
        4.B型肝炎表面抗體(Anti-HBsAb):如果檢測結果呈陽性,則表示受檢者可能曾感染B型肝炎,之後體內產生足量抗體,或曾接受過B型肝炎疫苗注射而能產生具有免疫力的抗體。
        5.B型肝炎e抗原(HBeAg):HBeAg在急性感染時出現,然後會消失,而在慢性B型肝炎及帶原者血清中仍會出現。HBeAg陽性的血液最具傳染力,同時HBeAg和發展成慢性肝炎的病程有關。
        6.B型肝炎核心抗體(Anti-Hbc-IgG):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,體內最早出現的抗體是Anti-HBc,抗體效價上升後可持續終生。如果核心抗體為陽性,表示受檢者曾經感染B型肝炎病毒;若表面抗原和抗體均為陰性,
         核心抗體呈現陽性,可能是低濃度帶原者或血中原有的表面抗體濃度降低。
        7.B型肝炎核心IgM抗體(Anti-Hbc-IgM):作為急性期B型肝炎感染之指標,HBc IgM在急性期可測得,此時HBs Ag可能為陰性,此抗體存在與否與肝疾病嚴重性無關。B型肝炎患者治療用
        8.B型肝炎病毒定量(HBV-DNA):每一個完整的B型肝炎病毒內都含有一個病毒核酸(copy),測定血液中病毒核酸的數目,就可得知病毒量的多寡。
        監測病毒量多寡的目的在於了解治療前後病毒數量有無增減、藥物是否有效抑制B型肝炎病毒與停藥時機之評估。
        9.B型肝炎病毒基因型(HBV-DNA typing)國內B型肝炎帶原者以B、C兩種基因型為主,其中基因型C比較容易惡化成慢性肝炎、肝硬化和肝癌。兩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也不同,B型對干擾素治療反應比較好,C型比較差;
        兩者使用抗病毒藥「拉美夫錠」早期療效差不多,但B型比較不容易復發。基因型C型惡化成肝癌的機率較B型要高出許多。

        參考套組項目 常規健檢套餐 | 劍橋醫事檢驗所 (erssbycl.com.tw)

        參考文獻 https://kb.commonhealth.com.tw/library/1.html#data-6-collapse